top of page
  • sunyishen

【三伏貼】

【三伏貼】

「三伏貼」又稱為「三伏天灸」。

「天灸」是中醫灸治療法中的非火熱灸法,運用中藥敷貼穴位(又稱「冷灸」),使局部皮膚紅腫甚至起水泡(又稱「發泡療法」),達到促進經絡氣血循環的保健療法。依據時令有分夏至後的「三伏天灸(冬病夏治)」、與冬至後的「三九天灸(冬病冬防)」,預防保健講究的是「治未病」,所以大多推崇三伏貼為主法,而視三九貼為後續輔助或加強劑。

「三伏天」的“伏”指“伏邪”,即所謂的“六邪”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中的「暑邪」,指的是一年內最熱的30~40天,按農曆推算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這4字口訣來計算三伏天入伏的日期,即從夏至後第3個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10天,中伏10天或20天(農曆七月前立秋者,中伏為10天;反之,則中伏為20天),末伏10天。此時人體的陽氣最為旺盛,運用辛溫的藥材敷貼於穴位上,藥性易通達五臟六腑,可改善平素虛冷的體質,更能加強防治於秋冬好發的疾病。

2019年三伏天天數共40日。

「初伏時間:2019/7/12」、「中伏:2019/7/22」、「末伏:2019/8/11」。

薇竹中醫診所三伏貼:2019/7/1~8/31

主要適應症:過敏性鼻炎、氣喘,慢性支氣管炎。

彩蛋適應症:便秘/消化不良、痛經/宮寒不孕、轉骨長高/筋骨痠痛(頭痛、落枕、腰痛)…等。

禁忌:孕婦、嬰兒、發燒、皮膚過敏、醫師判定不宜敷貼者。

注意事項:

1. 薇竹中醫三伏貼藥餅依據個人皮膚敏感程度,成人敷貼時間約2~6小時,小孩約1~4小時。

2. 若敷貼期間有皮膚刺癢感、甚則灼熱感,請儘速移除藥丸避免產生水泡,因為雖說此本為一種發泡療法,但在台灣潮濕的氣候下,水泡若無適當的護理,容易併發不必要的感染,也會耽誤下次敷貼的時間。

3. 敷貼後2小時內不宜洗浴,敷貼期間也請盡量避免陽光過度曝曬。

4. 飲食切忌生冷冰涼、烤炸辣物,宜清淡醇味、並飲用適量溫開水。

5. 根據臨床試驗,三伏貼連續敷貼3年,對過敏體質可達60~80%的改善率,後續仍可每年敷貼當預防保健之用!


薇竹中醫診所 楊育書主治醫師

386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